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小蘑菇”变身“大产业”的故事在许多偏远山区上演,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山区曾经因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而发展缓慢,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本不起眼的小蘑菇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首先,蘑菇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蘑菇的生长周期短,对土地和资源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蘑菇成为了一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蘑菇产业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蘑菇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下,山区往往面临着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而蘑菇种植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同时通过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者,蘑菇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从菌种的研发、菌棒的生产、蘑菇的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同时,蘑菇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最后,蘑菇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乡村形象和文化建设。通过打造特色蘑菇种植基地,开展蘑菇文化节等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够传播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小蘑菇”变成“大产业”的故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变化如何共同作用于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蘑菇产业,山区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自我提升,还能够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小蘑菇”变成“大产业” 大山里闯出了乡村振兴路

“山区小蘑菇种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阜平 第1张

海外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曾经是全国重点贫困县。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近年来,阜平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大胆改革探索,闯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发展动能强劲的县域产业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考卷上接续作答,让“黄土生金”。

在阜平县北水峪村,占地40多亩的18个高标准、智能化香菇大棚主体已经建成,正在对棚室内部进行最后的水、光、温度、湿度等智能控制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和整理装修。全部建成以后,这些新一代智慧大棚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操作,控温、控湿、通风等实现自动化,大大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山区小蘑菇种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阜平 第3张

河北省阜平县北水峪村蘑菇大棚技术员 李建国:咱们大棚全是智能化大棚,原来的大棚只能春季和秋季出菇,咱们的大棚实现了一年四季出菇,大大提升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智能化升级,这些大棚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们虽然建在北水峪村,但投资却是由远在几十公里外的骆驼湾村、三岔村、黄草洼村、长角村等四个村子负责,菌棒、管理技术、市场销售等由骆驼湾等四个村负责,北水峪村负责出地、出人员种植管理,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多农户通过香菇种植增收致富。

“山区小蘑菇种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阜平 第4张

2016年,阜平县将食用菌定位为扶贫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龙泉关镇的顾家台和骆驼湾两个村通过“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几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5000元。

“山区小蘑菇种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阜平 第5张

由于市场稳定收益高,如今想承包大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阜平县地处太行深山,能用来建设大棚的土地十分有限。如何解决香菇产业发展带来的土地瓶颈问题,阜平县在改革创新中找寻答案。

“山区小蘑菇种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阜平 第6张

河北省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二级主任科员 刘吉军:我们想着让大棚“走”出去,建在其他乡镇其他村庄形成产业“飞地”,这样既能解决一棚难求的现状,又能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就这样,一边有种植经验但没有地方建棚的骆驼湾等几个村子,和一边需要产业发展的北水峪村,在阜平县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顺利达成合作。

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食用菌种植园区102个,年产量6万吨,产值近10亿元,仅这一个产业直接带动群众15438户38350人,年增收3.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让“小蘑菇”变成了“大产业”。

发布于:北京